作者: 来源: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: 2025-09-03 09:27
□王 展
1940年8月,在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高平阻击战中,王献玉负伤了,而且很重。
听着渐远的枪炮声,躺在“临时后方医院”养伤的王献玉,白天会有老乡与他拉拉家常,讲讲当地的风俗民情,以此来分散注意力,减轻疼痛。夜深人静,伤口疼得厉害,他便常常做梦。梦到八乡师的校园,梦到那条金堤河,还有黄河和村西的万福河,五花八门。
白天老乡提到高平八大碗,晚上他就梦到了从老家来的那天父亲安排的八大件宴席,梦着,人就醒了。好像是有人在喊他,是翠苹的声音,还是女儿的哭声,迷迷糊糊,说不清。
王献玉负伤快一个月了,伤口一直不能愈合,伴着高烧。
出来打仗早不考虑生死了,但这几天,他心里总生出些感伤。部队转战前,张向善过来与他告别,这俩好兄弟,真是无话不说?!跋蛏?,我的伤情自己知道,不能随部队去打这场大战,心里憋得慌,好在有你们。”“等仗打完了,你有机会回山东老家,替我回趟游集,给俺爹娘说几句宽心的话,替我看看翠萍和孩子,也不枉我来这人世一遭?!薄安灰瞪テ?,咱们一起回去。”
数月后,王献玉永远地留在了高平,部队的好消息他再也听不到了。
一座太行山隔出两个省,山东与山西。
87年前,王献玉和他的同学一起,跨过这条山脉,走过黄河与大地,在暗夜与跌宕中寻找光明,发出怒吼。
他们一路奔跑,一路前行。遇见了生命中的遇见、精神世界的遇见、思想里的遇见。
1938年,八乡师三级二班定陶籍同学张文东从云阳干训班到了延安,后来参加了抗美援朝。
1938年10月,八乡师三级二班定陶籍同学张朝禄在垣曲县钢山镇牺牲。
1964年,八乡师二级一班鄄城籍同学张向善被授予少将军衔。
1983年,八乡师三级一班东平籍同学王汉雨离休。
2023年,我获得了《山西新军决死第三纵队》一书,这部跨越时间、用记忆接续传承的卷册,让我有了更多的遇见。书上留有三纵队老同志燕登甲的签赠手迹,这本身就是一份传承。何其幸也,我能与王献玉的战友有了一次意义非凡的重逢。
黄土高原的冬天冷得纯粹自然,毫不保留。蓝莹莹的天,山峁与沟壑间,黄土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眼前。树木落光了叶子,孤零零地竖立着。松柏也变了颜色,努力与这片土地的纯粹呼应。
这片土地,与新时代中国的其他地方一样,都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,洋溢着奋进的力量。
亲爱的黄土高原啊,不卑不亢地铺展着,千沟万壑,绵延不绝,接纳我们,给我们力量与惊喜。从山东到山西,长治到运城,临汾到晋城,沿着王献玉和战友们行进的路线。
2025年2月11日,春节的欢庆在鲁西平原上漫卷,时而炸响的鞭炮强调着年的味道,我们来到阳谷县寿张镇。
一座名字流淌在漫远时光里的古邑,一座在《水浒传》中赫赫声名的地方,大河迁变,岁月更迭,逐渐剩下了一个地名的意义。
东门外村,那座存在了七年的学校,只剩下文化广场边一座朴素的石碑(上图)。校址已被一片农家小院覆盖,当年建校取土挖出的池塘里,三五只鸭子憩在一边,几株柳树垂下孤独。几间看上去有些年景的老屋,大概与这所学校的年代接近。
山东省寿张第八乡村师范1931年始建。1934年2月,赵建民同志来到八乡师,带来了党的火种。
大河奔流,心绪翻腾。
王献玉他们革命的种子,其实在这里早已种下。
十五
过了小满,大地上的麦子开始灌浆,我回到故乡。
那座衣冠冢,装着一张与二奶奶方桌上一样的画像,也装着二奶奶九十二年的人生。
墓碑是近年新立的,碑石上的文字来自父亲。偌大的家族墓园里,只有这块石碑带着硝烟与热血。
雨水在碑石上冲出一道道浅痕,风、灰尘在上面一遍遍相遇,阳光也在此相遇。
揭碑那天,九十岁的瑞兰姑佝偻着身躯,趴在石碑上一遍遍哭喊:“娘,我的娘……”没听她叫一声父亲。
在她的记忆里,父亲可能只是一张薄薄的画像。
这一路走来,内心沉重却又逐渐释怀。一次次置身于王献玉出发、进步、战斗的现场,遇见善良、朴实,看到战友们的碑石与雕像,听到温暖又平凡的故事。
虽然没有见到“王献玉”,但他在我心中已经找到。那高大、英气、坚毅、率真的形象,同他的父亲、兄长一样,一代代血脉相连,更与无数勤劳、善良、勇敢的人民一样,蓄满中国人的品质与操守,扬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骨气。
十四